RSS

《美国种族简史》读书笔记五:中国人

07 Jul
《美国种族简史》读书笔记五:中国人

I. 概述

华人在美国的生存充满了崎岖与坎坷,所面对的歧视之严重与特殊,也是其他种族很少面对的。然而华人以其特有的文化品格,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生长不息,把中华文明拓展到了另一片土地: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我们的文化也从未断流。

历史

中华文明的历史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在此也很难一言以盖之。总之,华夏文明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领先世界:11世纪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欧洲要到17世纪才勉强与之比肩。马可·波罗时代的中国有着200万人口的国际都市,而当时欧洲的最大的城市也只有5万人。一直到16世纪,中国的生活水准都遥遥领先世界各国。绵延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以及儒家思想,使得中国人看重知识、重视家庭;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练就了中国人的坚韧勤劳,自强不息。

移民

中国从明朝开始渐渐显出颓败之势,大量的移民也基本上是从此时期开始流出的。最初赴美的中国移民绝大部分都来自同一个地方:广东台山。虽然中国是农耕大国,但台山地势多山,不宜耕种,因而台山人以小商小贩居多。他们在进行商业活动时频繁与香港往来,在那里接触到一些欧洲人,也得知了美国的淘金热。第一批赴美移民就此启程了。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台山人首先到达了美国西海岸,投入了当地的农业、铁路工业和其他体力劳动中,并以华人一贯吃苦耐劳、居安思危的精神攒下了资产、立住了脚跟。但恰恰是这些品质,遭到了当地人的嫉恨,直接导致了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现。

19世纪的华人移民在美国的生存环境是残酷的、甚至是危险的。他们既不是白人,也不是新教徒,行为举止、衣着饮食,都与当地人不同。从生理上和文化上,都被认为是无法被同化的一群人。

最初的华人面对的是各个层面的排斥。最轻微的是日常的歧视和骚扰。初来乍到的新华人在当地人的一片起哄中,被烂水果和菜叶子一路“护送”到唐人街;当时还是大清国子民的他们,会在不注意时被人剪掉辫子。

与此同时,他们还要面对有组织的暴力、驱逐与杀害。华人愿意为低廉的工资付上高强度的劳动,被视为当地工人的竞争者,一直被工会所排斥。华人聚居的唐人街经常性的遭到放火、洗劫和杀戮:1871年10月24日,洛杉矶一群约500人的暴民闯入唐人街,枪杀和勒死了20多个华人,被一些学者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私刑(lynching)”;1885年,在怀恩明州当地工人罢工期间被招募来的华人矿工遭到屠杀;想独立淘金的华人遭到排挤;1885年,在暴乱的威胁下,加州所有的华人都被迫离开;同时,华盛顿州的西雅图和塔科马也开始驱逐华人。

被底层排斥已经严重影响到华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精英们更是从立法层面排斥华人。《排华法案》不仅限制了华人移民,而且也消除了已经在美国的华人成为美国公民的可能,而后又立新法案只允许公民拥有土地。从1854到1874年,法律不允许华人在法庭上指控白人,也就是说华人的人身财产安全遭到破坏以后根本无法诉诸法律。

在华人被允许存在的地方,他们往往从事的是最脏、最累的工作,包括一些白人男子不屑于从事的“家务性”劳动:如经营洗衣房和餐馆。一直到1920年,美国一半以上的华人都在洗衣房和餐馆工作。而就算在这些行当中,华人还在被不停刁难,比如19世纪的三番就规定,用扁担送衣服的洗衣房(一般都由华人经营)要比用马车送衣服的洗衣房交更多的税。即便如此,华人依然在一锅一锅的脏衣服和堆积成山的锅碗瓢盆中积累了资本,缓慢但坚定地站起来了。

生活中处处被排挤的华人只能退居唐人街,在这个小范围的中国人聚居的地方完成他们所需要的一切,甚至过完他们的一生。

唐人街随着餐饮业的发展也渐渐摆脱了贫穷,从最初的贫民窟、黄赌毒聚集区、堂会混战的暴乱之地,变成了旅游景点。大家熟知的唐人街经典建筑“牌坊”被立起来,各个堂会看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也渐渐整改为商会,开始经营旅游业。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美国60年代移民政策的放松(《排华法案》于1943年废除,但也只允许每年从中国移民105人,1952年和1965年修订的《移民和国籍法》逐步放开了对移民来源地的控制),一些逃离新中国的人以各种合法、非法的途径从香港移民到美国。

初来的新移民不得不蜗居在唐人街,靠给已经站稳脚跟的老移民打工为生。由于他们大部分都在餐馆工作,而餐馆的工作时间一般又是从中午到深夜,因此他们的孩子在唐人街的街头长大,一时成为了“来自香港的问题青年”,拉帮结派,打架斗殴,严重影响了唐人街的旅游业,成为了令人头痛一时的问题。

独特的挑战

台山赴美的第一代移民,以男人居多。他们为了改善家族的命运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国度探索新的生活。然而来到美国以后,他们面对的是恶劣的外部环境和被剥削的现实。很多人难以再攒够回国的船票。加上《排华法案》的通过,他们接家人团聚的梦想也就此告破。因此,很多人在这片他们既不喜欢也不喜欢他们的土地上孤独终老。

华人移民性别的失衡是其他移民群体很少面对的。1860年,美国华人的男女比例为20:1,到1890年,达到27:1,甚至到了1930年也仍然是4:1. 没有家室的单身汉们聚居在一起,黄赌毒难以避免,自杀率也很高,中国城一时成为了暴力、色情、危险的毒窝。背井离乡已然孤苦,在异国他乡也难以成家,享受天伦之乐,可想而知第一代中国移民是如何的孤独与绝望。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女性的缺失也使得二代移民姗姗来迟,因此由二代带动的语言和文化上的融入在华人移民中相较其它移民群体要来的更晚一些。可是二代出生即为美国公民,很多对他们父母的限制(如非公民不能拥有土地),对他们来说则再也不是阻力。加上中国人一贯的勤奋好学,华二代们背负着父辈的殷殷期望努力上进,在这个社会看不到的黑暗角落里,咬紧牙关寒窗苦读。美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他们还给了美国一个奇迹。华二代们凤凰涅槃,渐渐进入了大学和一些白领职业。20世纪60年代,有18%的在美华人从事白领工作,超过了同时期的白人(15%)。

II. 个人感受

《种族简史》成书于1981年,至今已将近40年,已然又是两代人的光景了。改革开放以后出国的华人以学生学者居多,他们的经历也很值得书写,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分享一下。如今的高科技移民,可能很难再体会第一代华工和建国初期一些非法移民的悲哀了,甚至还会觉得跟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但有些事情真的禁不起细想,比如对华人移民法律上的抵制一直存续到1965年,至今也不过55年,仍存活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就隔着一条“Chinese virus”的距离。

几十年而已,历史留在早期华人移民身上的伤痕其实仍在我们身上隐隐作痛,比如对中国城的偏见,对亚裔男女的刻板印象。想法很多很复杂,只能挑几个说说了:

1. 在不久的过去,中国城就是大型黄赌毒外加暴力犯罪中心,当地的其他人都避之唯恐不及。但华人的本性温良醇厚,遵纪守法,注重德行与智慧,陷入这种尴尬的局势其实与外界的系统性排华、以及新移民缺乏资本有关。学习这些历史可能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当下充满暴力犯罪、毒品与家庭破碎的某些社区。当时的华人无人施以援手却能浴火重生,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但希望这样的历史可以让我们充满怜悯而非论断。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2. 作者在章末列举了美籍华人近代的一些成就,然后委婉地说,“作为一个群体,美籍华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从房产和职业上融入美国社会,却仍保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民族认同(原文: as a group, Chinese Americans have, in one sense, integrated into American society occupationally and residentially, while retaining their own values and ethnic identity)。这里的 “in one sense” 很耐人寻味,前面描述爱尔兰人、犹太人、德国人、意大利人都没有提到,大概也从侧面说明了,从主流的角度看,华人(亚裔)会因为其不同的长相,永远无法真正融入主流。

我想到之前看纽约时报时,一位白人读者在文章下的留言,他说自己全家虽然是二战以后移民美国的,但当他看到关于独立战争的画作时,仍然自豪地认为画里的美国军队就是他的前辈与祖先。可见,白人移民无论什么时候来美国,都可以相对轻松的主观和客观地融入主流体系,而华人就算在这里生活了百年,仍然很边缘化。这个问题似乎无解。

3. 长期的男女比例失衡,以及华人男女从事的不同的工作,造成了华人群体中的性别对立。其实不仅仅是美籍华人,就算是国内,现在两性之间的矛盾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美籍华人的对立还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

移民初期悬殊的男女比例使得很多单身汉不得不在其他族裔中寻找伴侣。这些在美国成功成家的男人中,有一半以上娶了白人妻子。这被当地的白人男性视为威胁。外加华人男子当时从事的都是一些“家务性”的工作,如洗衣做饭,因此主流社会对他们“去雄化”,宣传他们不够man,不够sexy,这种刻板印象一直在今天的大众媒体中仍然有体现。

其次,男多女少还导致了一些偷渡来的女性被迫从事色情工作,亚裔女性超女性化、但又低俗、色情的刻板印象也由此而来。

这其实是主流社会对少数族裔群体的创伤,黑人中也有类似的性别对立现象。相反的是,黑人女性在奴隶时期有时候会被奴隶主觊觎,形成了对白人女性的威胁,因此她们被主流“去女性化”,对她们的刻板印象是不温柔,没有女性魅力;而黑人男性因为长期从事体力劳动,被视为力量的象征,超雄性化,很man,但又与暴力和犯罪联系在一起了。

而今天,亚裔文化圈也或多或少内化了这种刻板印象(不约会亚裔男性,看不起亚裔女性),但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反击过程中又衍生出新的现象,如对亚裔丈夫+白人妻子(AMWF)的推崇,以及对白人丈夫+亚裔妻子(WMAF)的鄙视。说来说去仍然是主流文化对亚裔文化的分割(黑人文化中,黑人女性也尤其痛恨娶了白人妻子的黑人男性)。

说实话,这种嘲讽大可不必。有人统计在美国新婚夫妻收入的中位数,AMWF和WMAF基本持平,且领先于其他组合。亚裔男性找优质外国女人,亚裔女性嫁矮矬穷只是自己臆想出来供自己打的靶子。

少数族裔两性之间的矛盾,其实是外界的刻板印象强加给我们的,是统治者“分而治之”的权术游戏。这些矛盾又被主流媒体抓住和报道,转移了大众聚焦亚裔真实处境的注意力。选择和谁成家,是一个非常私人、私密的决定,然而并不影响其对一种文化与文明的认可。希望我们可以头脑清晰的看待这些问题,有所坚守而又通达。就不说“有容乃大”是我们华夏文明的重要内核之一,只说团结就是力量是最简单的道理。而我们已然处于少数的劣势,内部就不要再四分五裂了吧。

 
Leave a comment

Posted by on July 7, 2020 in Uncategorized

 

Leave a comment